今天是       clezxzxx@126.com 校長信箱
信息檢索
注冊     登陸        

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》夜歸鹿門歌
2008/6/23 11:10:06     來源: 本站原創     點擊: 6639

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》

夜歸鹿門歌
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????????????????長樂二中語文組??? 劉美玉

【教學目標】

1知識與技能:

1)學生能夠復述出孟浩然的生平,說出本文的創作背景。

2)學生能夠識別孟浩然山水詩情景交融、彼此襯托的特點。

3)學生能夠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畫面。

4)學生能夠判斷詩歌中作者所傳遞的情感。

5)學生能夠復述出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,并結合自己的感受,嘗試這一基本思路。

2過程與方法:

1)對于孟浩然的生平,可以先由學生根據自己以前學過的詩歌進行回憶,老師再適當補充。

2)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畫面,描摹意境。

3)學生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分析詩歌,判斷詩歌中作者所傳遞的情感。

4)當堂訓練,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鑒賞才華的機會,并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矯正。

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:

1)感受孟詩中隱逸避世的孤獨寂寞以及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。

2)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,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。

教學重點】如何歸納、概述緣景明情的基本要領。

教學難點】怎樣描述詩中的畫面,感受詩中詩人的形象,透視詩人的情感,闡明詩歌的主旨。

教學方法】朗讀法、引導點撥法、合作探究法、講練結合法。

一、導入新課

欣賞古典詩歌,要領悟詩歌中的景和情。相對而言,景表現得較顯露,情往往深藏在景里面。我們如何通過景找到其中蘊涵的情?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《夜歸鹿門歌》來探討鑒賞詩歌的一種方法——緣景明情。

出示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——(繪景——析景——摹形——溯情),并作解釋。

二、學生自讀課文(自己小聲朗讀)(導學)

? 尋疑:要求結合注釋初步感知文意,發現疑難問題。

三、質疑答疑 (導學)

1、字音?

???? 棲( qi ?? 扉( fei ? 寥(liao

2、重要詞語

鹿門??? 魚梁?? 幽人

四、進一步感知全詩(導練)

1、請1—2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全詩

?? 師提出朗讀期待:

1)融入你的感情(我就是孟浩然)?

2)結合詩歌的節奏,注意讀出詩意的抑揚起伏的變化??

3)注意朗讀出古詩與現代文的區別——拖腔拖調

2、請1—2名學生翻譯詩歌大意

示范:山寺里的鐘聲響起,天色已經昏暗,魚梁渡口,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。

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,我也乘著小舟返回鹿門。

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,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德公隱居的地方。

石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,只有我這個隱居者獨自來來去去。

五、尋景

1、詩中寫了哪些景物?請找一找。

明確:(黃昏)鐘聲? 魚梁渡頭? 行人爭渡回家??? 煙樹? 月亮? 巖扉? ?松徑

2、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我們可以把這些景物分成哪兩個場景?

明確:黃昏江邊之景?? (黃昏)鐘聲? 魚梁渡頭? 行人爭渡回家

月夜山中之景??? 煙樹?? 月亮? 巖扉????? 松徑

六、合作探究——緣景明情(導練)

(一)賞析畫面一(黃昏江邊之景)

1、學生齊讀前兩聯(提示:在頭腦中把文字轉換成畫面)

2、(繪景)1—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當時的場景

提示:1、抓住主要景物極其特點?

2、語言優美,多用動詞形容詞

示例:從鹿門山上的寺廟中傳來悠然的鐘聲,天快黑了,古老的魚梁渡頭上擠滿了爭先恐后的過渡的行人,他們神情焦急,招呼著、叫著、嚷著,喧鬧不已。

3、(析景)請學生概括畫面的特點

提示:畫面是由景物組成的,景物的整體特征就是畫面的特征,但不是景物簡單地拼貼,需要概括歸納(動態、靜態,色調冷暖等)

動景??? ?? 鐘聲悠揚? 行人歸心似箭? 世俗的喧囂嘈雜

4、(摹形)請學生根據畫面以及詩中相關詩句想像此時詩人的形象。

提示:詩人的動作、神情、肖像等

詩人的選擇:世人歸家,詩人卻歸鹿門??梢娫娙藘刃牟]有和世俗之人同喧囂 ,是鹿門山上的悠然厚重的鐘聲,使他心情平靜

詩人的形象:閑望沉思 ?袖手旁觀?

5、(溯情)歸納詩人在這幅畫面中所體現出來的感情

提示:綜合前面畫面的特點、他人的表現、詩人的形象等

? 世俗的喧囂?????????? 世人回家????? 兩種歸途???? 世人歸心似箭

????????????? ??對比

? 悠然的鐘聲?????????? 我歸鹿門????? 兩種心情???? 詩人瀟灑超脫

6、請一名學生朗讀首聯頷聯,其他同學邊聽邊品悟感情。

?

7、小結: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——(繪景——析景——摹形——溯情),并請全班同學一齊復述。

?

過渡:在世人都急切地歸家,而我們的詩人卻悠然地歸鹿門山,鹿門山到底有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們的詩人呢?

?

(二)賞析畫面二——月夜山中之景自主賞析

1、學生齊讀頸聯和尾聯

2、(繪景)請1——2名學生描述畫面

3、(析景)提示:山中之景有何特點?

煙樹——樹影朦朧婆娑????

夜月——皎潔、清冷(開——破)(使原本朦朧的樹影變得逐漸清晰起來)

巖扉——石門? 門雖設而常關? 人跡罕至? 幽深偏僻寂寥

松徑——茂盛? 蕪雜???? 人煙稀少?? 優美清幽安謐

總體特點:? 靜景?? ??? 優美清幽寂寥

4、(摹形)這幅畫面的特點與前幅畫面的特點明顯不一樣,一幅較清幽安謐,一幅較喧囂嘈雜,我們的詩人對后者采取了冷靜閑望的態度,而對前者我們的詩人又流露出了怎樣的情態?請結合詩句談談。

? 明確:神情——欣喜? 熱愛? 沉醉? 迷戀?? 愜意

??????? 詩句——忽到龐公棲隱處中的? 惟有幽人自來去中的

5、(溯情)詩人的情感

???? 提示:結合詩人的生平與本詩的寫作背景。

1)詩人名片

孟浩然(689—740),字浩然,人稱孟襄陽。

一生懷才不遇,布衣終身

著有《孟浩然集》,名篇《過故人莊》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》《春曉》等。其詩風質樸明快,清新自然。

山水田園詩人,與王維同時齊名,并稱王孟。

2)背景資料

?? 鹿門既鹿門山,在湖北襄陽,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,因拒絕征辟,攜家隱居鹿門山,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。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,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,決心追尋先賢龐德公的行跡,特在鹿門山辟一住處。

?? 這首詩就是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求仕不遂,漫游吳越,數年后返鄉,決心隱居,絕意仕進時的作品。

明確:摒棄世俗生活? 融于自然? 安于孤獨? 隱逸之樂

6、學生根據剛才的分析與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文。

七、小結(導結)

1、? 請學生根據剛才的分析,復述緣景明情的思路

(繪景——析景——摹形——溯情)

2、請學生根據緣景明情的思路概括《夜歸鹿門歌》的意境。

示例:詩中首先描繪了一個江邊的傍晚,山寺不時傳來悠然的鐘聲,渡口一片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的動態景象。詩人在船上凝望沉思,一葉扁舟飄然歸向了鹿門。接著又描繪了一副朦朧的山樹在皎潔的月光映照下,顯得格外美妙,而巖穴的山門和松間的小路也顯得格外寂寥的靜態景象,詩人陶醉了。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摒棄世俗生活而融于自然,安于孤獨的隱逸之樂。

3、請學生根據《夜歸鹿門歌》的意境背誦本詩。

八、牛刀小試課堂練習

請運用緣景明情的思路(繪景——析景——摹形——溯情)分析鑒賞《宿建德江》。

宿建德江

孟浩然

移舟泊煙渚, 日暮客愁新。?? 野曠天低樹, 江清月近人。

示例:日落黃昏時分,詩人滿臉疲勞地把行船??吭诮械囊粋€煙霧朦朧的小洲邊。這里原野遼闊,天地相連,遠處的天空比近處地樹木還要低;江水清清,明月映在水心,和舟中人的距離顯得很近,有種親切感。面對如此清新自然的夜景,孑然一身的詩人臉上漾起一絲喜悅,心頭感到一點慰藉。但這樣四野茫茫,江水悠悠,明月孤舟的夜景同樣也會激起詩人心頭的千愁萬緒:羈旅的惆悵,故鄉的思念,仕途的失意,理想的破滅,所以在短暫的喜悅之后,詩人眉頭漸鎖,孤獨失意無奈到天明。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羈旅異地的惆悵憂郁之情。

九、總結

緣景明情的思路:繪景——析景——摹形——溯情。

十、課外作業

1、背誦《夜歸鹿門歌》

2、按照預習緣景明情的思路預習《春江花月夜》

十一、板書設計

繪景——主要景物? 動詞? 形容詞

析景——景物的特點(動景/靜景?? 色彩冷暖)?? 畫面的整體特點

摹形——抒情主人公的外貌、神情、動作

溯情——詩人的情感 ?文章的主旨(作者的生平? 本詩的寫作背景)

【教后記】(略)

?

上一篇: 人教版九年級《詩經》兩 首
下一篇: 目標導向教學法基本操作模式簡介

福建省長樂第二中學 No.2 Middle School Changle Fujian 版權所有 閩ICP備07502207號-1

學校地址:福建省長樂市金峰鎮上陳路87號 郵政編碼:350211    閩公網安備 35018202000328號

欧美亚洲日韩999自拍_欧美亚洲中文日韩综合另类很很色_男人的天堂亚洲第av_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专区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 <文本链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