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文組?? 陳文姍
記得一部電影的經典臺詞:花什么時候開是有季節的,馬賊什么時候來卻沒有人知道……
?? 在半個學期的“以目標導向教學法為主體的課堂有效教學”的實踐中,我的感受是:課堂目標如何確定,是教師可以掌控的;可是這些目標能否按計劃完成,卻沒有人能事先知道。
?? 在貫徹目標導向教學法的同時,我也在思考幾個問題——
一、確定了目標,是否一切盡在掌握?
答案絕對是NO!
也許就像生活處處有驚喜,課堂也常常有“意外”。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,在每一次課堂教學過程中,學生都可能在某一個知識點上產生聯想,產生某種“意外”的求知欲。當然,他們也可能在某個點上卡住,需要你臨時補充講解才能順利接受這一知識點。有時,他們還會提出與教材不同甚至相反的見解,而這并非教師說一句“可以保留自己的理解”,就能夠敷衍了事的。凡此種種,都是課堂常見的“意外”,是教師難以預料到的。所以那些認認真真制定了大小各項課堂目標,并滿心期待學生能將其如數完
所以人們常說:備課既是備教材也是備學生。而我想說:備課既要備目標,也要備意外。
二、目標和意外要求發生矛盾怎么辦?
如果課堂目標和“意外”的教學問題發生矛盾了,一種選擇是把“意外”放在一邊,堅決完成計劃內的目標,因為課時畢竟有限;另一種是當場解決“意外”的問題或難題,當然,這就要以計劃目標流產為代價。
例如我上《小狗包弟》這一課時,講到巴金的《隨想錄》和盧梭的《懺悔錄》的關系,很多學生可能是在歷史課上學過盧梭的啟蒙主義思想,所以對盧梭其人產生了很大的興趣,而對《懺悔錄》的真誠度則產生了很強的質疑,如果不解決這種“臨時的”的興趣、“意外”質疑,要完成本課里“領悟作者(巴金)深刻的思想和真誠的自省” 這一課堂目標,就存在障礙。這樣的情況下我就選擇舍棄某個既定的課堂目標,而用這部分時間來解決這一“意外”問題。
在教學實踐中,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,所以我們就要面對下一個問題。
三、目標一定要實現嗎?
學生常常對教材里出現的某些內容既困惑又好奇,有主動求知的欲望。在我看來,只要是有助提高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問題,哪怕不在我們設定的課堂目標里,教師也應加以重視和當場解決。
那么,教師的“原目標”就不一定要全部實現。試問是機械僵化、按部就班地完成目標重要,還是抓住學生靈光一閃的思考瞬間重要呢?
求知的欲望難能可貴,強加的觀點難以服人。《論語》里說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意思是教學收效最大的時刻,就是學生極其困惑急需解答的一刻。教學的目的,不是教師需要教才教,而是學生需要學才教。在這個意義上來說,教師設定的目標固然是一種目標,學生“意外”的要求何嘗不是另一種目標。而在我看來,后者比前者顯得更有思考求學的價值。
“花什么時候開是有季節的,馬賊什么時候來卻沒有人知道”,但愿教師們不要把課堂上這些有益的“意外”看成突來的馬賊。其實,我們不必為無法全部完成原目標而失望沮喪,而應為可以收獲一個“意外目標”而喜悅,因為這意味著學生求知欲旺盛,自主性增強。別把“意外”看成橫生的枝節,而要把它們看作出墻的紅花,因為那僵硬的“目標院墻”終究關不住滿樹繁花,無限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