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文組? 張聲杰
魯迅的小說《故鄉》已經講完了。
講解這課的時候,自己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的去分析,而是運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。
原因是這樣的,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,說的是如何教《故鄉》這一課,于是就采用了這種方法。
這種方法說,課文里邊有很多的“三”。于是我就在講課之前,給學生布置作業:回家自讀課文,找出課文中的“三”,不僅是三什么,更是“三個什么”或者是“三什么……”。第二天上課的時候,我就詢問學生是否找了,而學生說的幾乎全是課文中出現的,什么“三十年”,什么課文分“三個部分”等,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,也不是我希望出現的答案。于是我就開始引導學生如何來找“三”,這“三”并不是說在課文里明明白白地寫著,而是需要你自己通過閱讀課文,來歸納總結,整理概括,才能更加明確“三”的具體內容。
隨著自己講課的結束,學生的總結也接近了尾聲。自己在講課的時候,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給學生點撥或者暗示出那些“三”指的具體內容是什么。那些“三”具體指什么呢?
1.三個故鄉
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:一個是現實中的,一個是過去的,一個是理想中的?;貞浿械墓枢l是過去時的,現實中的故鄉是現在時的,而理想中的故鄉則是將來時的。
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幅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,那里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,有兒時的伙伴,有稀奇古怪的事情,有鮮活的世界,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??傊?,是一個美好的世界,是“我”少年時代的天堂。這個“故鄉” 是一個美好的世界,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,更是“我”記憶寶庫里的珍寶。而現實中的“故鄉”則是一個“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,沒有一些活氣”,在現實社會里失去活力的故鄉,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?!拔锸侨朔鞘率滦荨?,更何況這里的物已非,人也非了。原來是童年好伙伴的閏土,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,讓自己禁不住“打了一個寒噤”;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,中年的時候卻變得吞吞吐吐;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,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……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如今卻是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,原本終日不說話的,如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,這怎么能夠不讓作者傷心?不管是閏土,還是楊二嫂,他們的身上都烙下了一個時代的印記,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。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,因而更具有代表性。
2.三種生活
很顯然,這是說課文倒數第三段中的“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,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,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”。通觀全文,“我”雖然不是作者魯迅,但是在這個“我”身上,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,以至于學生們一站起來,就說“我”是魯迅。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,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。而這樣的生活,是“我”(或者說是魯迅)所不希望的,“我”希望“我”的下一代們,“應該有新的生活,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”。
3.三代人
《故鄉》這篇小說,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,也不僅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。課文里提到了母親、“我”、閏土、楊二嫂、水生、宏兒,歸結起來是三代人,母親是長輩,“我”和閏土、楊二嫂是同輩中人,水生、宏兒則是下一代。在這三代人里,母親雖是輕描淡寫的幾筆,卻勾勒出一個知書達理、富于愛心、愛護兒子的長輩形象;“我”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;水生、宏兒則是接班人,他們代表著故鄉的希望,代表著國家的未來??梢哉f,在這三代人中,“我”對水生、宏兒是充滿希望的。
4.三種感情
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,對閏土、楊二嫂的同情,對水生、宏兒的愛護。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,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;對閏土、楊二嫂的同情,主要是從他們的變化上來體現出自己對他們的同情;而對下一代的愛護,主要是體現在對他們的熱情關注上。
在同學們的歸納總結的內容里,還有三種吃西瓜的動物:刺猬、獾豬、猹;三種做工的方式;三次提到了“隔膜”一詞等。
總之,在《故鄉》里還有其他的“三”,同樣,在其他文章里相信也有很多的“三”。通過反思,我認識到:在教學中,我們不能墨守成規,有時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,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