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題記】我們常說,團結就是力量,知識就是力量,信仰就是力量,口才就是力量……,這都沒錯。同時,我們也一定常常感受到,還有一種力量,能把各種力量凝聚到一起,朝著一個方向,形成更大的力量,這種聚合力量的力量就是——思考。盧瑟夫是20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,曾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,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方面,做出了重大貢獻。盧瑟夫經常對學生說:“只有勤于思考、善于思考的人,才能取得成就?!币粋€能思考的人,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。教科室特推薦《朋友,今天您思考了嗎?》,供老師們交流學習。
? ???前段時間,看過一篇題為《勤奮遭到了斥責》的文章,說的是現代物理學奠基者盧瑟福,一天深夜,發現一個學生在做實驗,便問:“上午干什么了?”答:“做實驗?!薄跋挛缒??”“做實驗?!薄巴砩夏??”“做實驗?!?/SPAN> 盧瑟福斥責道:“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,什么時間用于思考?”
勤奮的學生竟然遭到斥責!盧瑟福對這種只知整天埋頭實驗而無暇思考的人不予贊賞,因為文章說盧瑟福對思考“極為崇拜”。
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,看到這篇文章,情不自禁把自己雜亂的眼光拉回自身,審視自己的大腦,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,審視自己的思考意識。經過一番自我認定,我不得不承認,我們正在不斷喪失與生俱來的思考力。有人或許會覺得可笑,這不是危言聳聽嗎?誰不會思考?是人就會思考吧?但是思考是一種能力,我覺得有淺有深,有高有低,有俗有雅,有平庸有深刻,有膚淺有特色。作為一個教學者,思考能力的深淺決定了一個人的教學能力的高低。會不會思考,能不能思考,怎么樣思考,思考些什么,這都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進行的內容。
現行的教育工作制度讓老師扮演了多重角色,我認為其中“研究教學,研究管理”是教師最重要的角色,而絕不是其他的任何角色,凡是大量剝奪老師研究思考權力的任何行為都是錯誤的。我們知道,“教學”、“管理”是老師工作的核心,既然“上好課”“管好班”是教師的最根本的任務,那么,“思考如何上好課”“思考如何管好班”就應該成為教師思考的根本!如果一位教師整天在思考怎么應付上級檢查,思考如何完成多少材料,甚至思考如何挪動一個位置,那么,做個
愛因斯坦說:“使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能力,對于有價值的教育是生命攸關的?!?/SPAN>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德蒙·費希爾對中國學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:“少學習,多思考?!倍粋ト说脑捵屓司?!縱觀身
思考能力首要體現在對教學的研究方面,作為一名語文教師,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研究文本的力量在哪里,文本的魅力如何通過自己的語言傳達出去,怎么樣引導學生去觀察、思考、探索,思考怎樣使學生具備獨立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!因為世界上一切科學家、成功者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具備獨立的思考力和想像力。我們的根本任務不是讓學生成為一位知識擁有者,不是讓學生獲得知識,而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學會學習,學會思考的人?!芭ψ寣W生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,是一個教師教學的悲哀?!?/SPAN>
一個文本的教學設計,要體現出自己的獨創性,這節課是以傳授知識為主,還是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主,這節課是按部就班的上,還是在課堂上創造性地發揮教材的生成性,生成新的教學點,創造新的思維火花,怎么生成是一種智慧的體現,當然也是種思考的結果,這些決定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,這種差異簡直可說是天與地的差別。
比如教學《與時間賽跑》一文,文本的內容很簡單,主旨也很明確,對教材難道只有一元而沒有多元解讀嗎?教師可以發揮思考力,可以設置具有獨創性的問題和活動,帶領學生觸摸時間的脈搏,感受時間的漫長與短暫。再比如上作文課,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有名的作文課《創意校服》,是他在上課前五分鐘看到此校的校服突發靈感想到的。他去義烏上課,沿途看到令人震驚的小商品市場,上課時便又改了主意,把作文課改為《夸夸義烏小商品》,結果大獲成功。我們雖不是特級教師,但我們可以學習他那種時時思考的能力,那種捕捉細小事物為我所用的能力,那種敢于打破傳統,敢于質疑的精神,那種于表象事物挖掘教學資源的思考方式。
教師的主要活動中心是講臺,教例是最有說服力的思考力的結晶,平時多做教例研究,多思考面對文本,我應該做什么,我還可以怎么做。而對于常規教研活動,不能只走過場,看形式,在一起說說話,聊聊天,發發牢騷就結束了,或者照本宣科,應該多思考一下盲區在哪里,導語如何設置更有趣,編寫的意圖是什么,教學內容有沒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拓展,如何嫁接其他學科的知識等等。
總之,一切都要在不增加老師身心負擔的前提下,老師才有機會,才有可能騰出大腦空間去思考,才能爭取更多老師去思考,去參與。人生的意義不是重復簡單的勞動,其意義在于思考,只有不斷學習,不斷思考,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,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彈性十足的生命個體,才能形成個人的核心價值觀。(作者:廈門市火炬學校 張銀艷)